中国网3月6日讯(记者 张芃芃)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。当日,中国网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进行了专访。采访中,刘云志结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,畅谈自己对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”等内容的理解。
刘云志代表在住地阅读《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》(中国网记者 张芃芃 摄)
用最简单最友好的方式传递文化交流的声音
今年,“国际传播”这一关键词继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报告要求“深入中外人文交流,提高国际传播能力”。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,“国际传播”第5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。刘云志表示,音乐是“世界共同的语言”,歌剧、交响乐等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。用世界共同的语言在国际上交流,用艺术这一人类共同情感的纽带来沟通,就是“用最简单最友好的方式传递文化交流的声音”,能够彰显中国开阔包容的胸怀,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。
刘云志举例说,2024年新春,他带领中央歌剧院前往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《“春之声”中国新年音乐会》,全场共有1654个坐席及300个站席,这场演出的上座率超过了95%,其中包括200余张站席票。
选曲既有《春节序曲》等年味浓郁的民族音乐,又有《美妙歌声随风荡漾》(选自歌剧《塞维利亚的理发师》)等当地观众耳熟能详的歌剧选段。他本人也参与了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的演奏。在音乐会结束后,奥地利联邦文体总局主席汉斯•尼斯尔 、维也纳市议会主席恩斯特•沃勒上台致辞,称赞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“既创造了美妙的音乐,也架起了两国之间的文化桥梁”。
《“春之声”中国新年音乐会》演出现场(采访对象供图)
奥地利维也纳州议会议长恩斯特•沃勒(Ernst Woller) 演出后致辞(采访对象供图)
文艺惠民央地合作要“因需而服、因需而供”
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”,刘云志表示,自己作为三届政协委员、两届人大代表,一直没有脱离一线工作的具体实践,也对文艺惠民不能仅仅走形式、完成任务指标有着深刻的体会。例如不能因为某地是革命老区,艺术院团就一窝蜂地跑去演出。
对此,中央歌剧院提出了“点单式”服务,“因需而服、因需而供”,“地方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”。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为地方提供服务,也能够有效盘活人才资源,“中央歌剧院有一个庞大的创作集体,一二级演员就有160多名,不可能每人、每天都在舞台上,把日期排开,就有可能有一大部分可以深入到资源短缺的地方去。”
不仅要送资源、送演出,还要送培训,提升地方内生“造血能力”。刘云志举例说,从2021年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长春工作站揭牌以来,每年为吉林省提供160小时培训服务,三年的合作已结出一系列硕果。去年,中央歌剧院派出指挥、歌唱家、演奏家到长春,分别在吉林大学、长春市群众艺术馆、长春市绿园区文化馆、长春大学、东北师范大学等不同地方为上千名音乐艺术爱好者、学习音乐艺术的学生和相关从业者等开展声乐、器乐、指挥等方面的培训,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。
打破“唯学历论”,建立以人才使用为导向的培养与选拔机制
采访中,刘云志还表达了自己对文艺人才培养、作品创作等议题的关注。他提到,遴选表演、创作人才要打破“唯学历论”,必须“就人才说人才”,实事求是考察。要建立以人才使用为导向的培养与选拔机制,防止因选拔机制壁垒将文艺人才挡在艺术院团门外;在创作上,文艺作品要完整反映社会现实、反映民众心声,对丑的鞭挞与对美的歌颂同样重要,最终都服务于文艺为人民的初心使命。同时,创作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,“传播也要讲艺术”,只有打通传播渠道、让文艺作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,才能实现优秀作品的价值。
“几天不练的话肯定不行。”作为参与一线演出的小提琴家,刘云志代表将小提琴带到了住地。图为他利用休息时间练琴。(中国网记者 张芃芃 摄)
2023年夏,刘云志与乐团在长春消夏艺术节上演奏《流浪者之歌》(采访对象供图)
【责任编辑:姜一平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
京ICP证040089号-15